这操蛋的房价。

2024-12-27 08:10:01

点击关注,围观没道理。

炒楼保汇 双手互搏还能玩多久面对疯涨的房价和潜在的风险,在“金九银十”交界,国内多地接连出台楼市新政。
从9月30号到10月4日,短短5天时间,北京、深圳、天津、苏州、成都、郑州、无锡、济南、合肥、武汉等共11个城市先后发布新楼市调控政策,多地重启限购限贷。
从一线龙头到二线四小龙城市基本都囊括,好像有一个无形的手在统一指挥,对全国暴涨的楼市进行集体调控,诡异而充满惊喜。

国庆节是难得的休假期,老爷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起草公文,出台楼市调控新政,警示楼市风险,挤压泡沫,可谓殚尽竭虑,鞠躬尽瘁,老百姓本当感激涕零,感恩戴德。

然而,纵观国内房地产,十年九调,屡调屡涨,每次调控,都是为下一轮涨价做铺垫,屁民早已摸清门道,所以每次调控,都被当作是挤入门槛的最后机会。

房价为何屡调屡涨 中国的商品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按市场规律运作。
商品房的价格被人控制了,而控制的目的就是使商品房价格一路上涨,控制者是谁?政府。
有位业内大佬曾经说过,“越限购城市的房产你越得去买,限就是政府帮你摁着,一松手就会往上涨。
住房改革至今,中国的房地产业已实现市场化,但是房地产所需的土地却没有实现市场化,仍然被政府垄断。
发展房地产需要土地,可是土地没有市场化,最后就使得房地产发展产生极大的扭曲,房价涨得不得了。
房价涨不是建材价格涨,而是土地价格涨,而土地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就是土地没有市场化。
中国土地买卖不是公平竞争,不是自由选择,因为中国只有一家土地供应商,那就是政府。
中国老百姓不允许卖地,老百姓的土地要先卖给政府,再卖给开发商,这就是中国房地产业最大的问题。
这些年,房价似乎掉进了死循环,成为一个无人能解的怪圈。
越限购、越涨价(上市房子少了);越盖保障房、商品房越涨(商品房盖得少了);土地越调控、房价越涨(供应土地少了);物价越高、房价越涨(钱贬值了,这最恐怖)…… 政府所有的调控从来都不是要控制房价,而是要防止楼市上涨失控,最终引发恐慌性的抛盘,出现类似去年股市断崖式下跌的情景发生,最终不仅占政府收入70%的土地财政破产,也导致开发商和银行的债务被集体引爆,这是政府最不愿意看到的。
就像养鸡场主,所有投放饲料和抗生素,是为了在催肥鸡的同时,慢慢宰杀,将鸡肉卖出好价钱。
如果投放饲料和抗生素过猛,而导致鸡得了鸡瘟感染,那么就是得不偿失,鸡飞蛋打。
疯长的房价 潜伏的危机 进入2016年以来,房价疯长的势头,让所有人惊心,从岭南到吴越,从荆楚到燕赵.四面八方传过来的,都是房价飚涨的消息,房地产一片盛世气象,神州大地,半年间,只要在一二线城市有房的,每个人的身价都在暴增,见面不谈房价,都感觉到没话题可聊。
民众争先恐后把几代人、数十年的存款积蓄掏出来做首付,唯恐错过这场盛宴,给自己加上三十年负债杠杆,贪婪让人迷失了方向。
所有人都憧憬着,站在杠杆之颠,一飞冲天,做着三年内成为千万富豪的中国梦中。
国家层面,文化宣传系统一面不停地报道着房价飞涨的信息,添油加醋散布着恐慌,将民众如赶鸭子般,赶紧楼市的屠宰场;一面不停地提示泡沫,警示风险,为未来推卸责任打着伏笔,维持着仅剩的一点合法性和公信力。
矛盾的二分法,用得恰如其分,不显山露水。
面对这种史无前例的地产泡沫,政府部门却并无任何实质性的举措抑制这种狂热,我们可以理解,这种疯狂已经得到了国家机器的默许和支持。
不用怀疑上层的智商,从数月前权威人士的隔空喊话,到如今官媒不咸不淡的敲打,都说明上层精英很清楚这种缺乏基本面支撑的非理性的上涨所蕴藏的风险,但他们仍然选择支持泡沫,原因无它,两害相权取其轻。
对于上层来说,眼下最大的风险不是房地产泡沫破裂,毕竟房地产泡沫破裂最大的受害者只是高位抢房入市的少部分人,就算地产断崖式下跌,就算出现断供潮,也不会冲击社会整体性稳定。
93、94年海南、北海、珠海地产泡沫大破灭,已经进行了一次楼市危机预言,一切都在可控的范围内。
房子浇灭流动性 保外汇储备 最大的风险是国民的帐户上有太多可以动用的人民币,而国内的经济低迷、资本外流加上货币超发。
在股市蓄水池被玩坏的前提下,如果不能营造出一种人民币资产在国内能够保值增值的氛围,不能营造出一种抢到了房子,就等于抢到了未来的气氛,国民会都想着换汇避险或者外逃,就像觉悟的大妈抢购黄金、葱姜蒜一样。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除非紧急外汇管制,否则三万多亿的外储几天就会被这些年超发的人民币换光。
我一直反复强调:当前中国经济真正最严重、最核心的问题是伴随资本撤离带来的外汇资产的大规模流失,外汇才是关系到今后数十年国运的命门。
13亿人起早摸黑30年,勤劳苦干,辛苦积攒起来的3.2万亿美元外汇,才是中国真正的最有价值、最应该珍惜的财富。
著名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不可能三角提出: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币值稳定三项目标中,一国政府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两项。
对于中国这样体量大、情况复杂的国家,是不可能选择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的,而资本自由流动是加入SDR的基本要求。
因此只能放弃固定汇率,让人民币对美元和其他国际货币汇率自由浮动,而这正是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没有尝试过的,在人民币M2等于欧洲和美国总M2的大前提下,汇率自由浮动无异于宣布了人民币的爆贬,带来的后果也是不堪想象的。
所以当前,央妈一方面要烧美金稳住汇率,抛出美债也在所不惜,不能让民众形成一致的贬值预期;另一方面,就得让民众帐户里的资金有地方可以去。
本来股市是可以承担一部分这个功能的,可惜,去年失手玩残了,现在只能完全依靠楼市了。
让房价上涨,吸引资本进入,不要换汇外流,其实就是在保汇率,保汇率是目的,支持房价上涨只是手段.。
当民众感觉只有买房能赚钱,其他干什么都不靠谱,资金必然如洪水一般涌进楼市,一浪接一浪推高房价;当民众把多年的存款和未来的收入都绑定到了只有70年使用权的那对钢筋水泥上时,也不会有大量的资金来威胁外汇安全了,这也直接降低了外汇贬值的压力。
人民币最大的空头是自己人 在中国央行不断收紧境外人民币头寸,打击空头的大背景下,当前海外的人民币总量所剩无几,对付这点资金量央行得心应手,绰绰有余。
所以索罗斯只是我们营造的一个假想敌,威力还不够大。
但国民手里的人民币资金如果都跟央行成了对手盘,或者打一个折扣,都是周行长所不能承受的,就算是三头六臂也玩不起,这块资金量必定是他所“care”的对象。
既然让房价上涨只是吸引资本的手段,目的是保汇率,那么一定要锁定这些进入的资本才能实现目的。
如果让进入的资金都有机会套现出来,专攻汇市,那么这盘大棋就白下了。
如何才能锁定,是这盘大棋上的关键一子。
锁定的方法无非就是改变上涨趋势,让房价下跌。
Zf可以监控网络,将大家的发言列为呈堂证供,那么央行也一定有办法拿到银行资金和楼市资金进出的大数据,等存款搬家搬得差不多的时候,通过加息和提准收紧货币政策,让房价急跌一波或者先缓跌数月之后再急跌一波。
在购买力本来就已经透支的市场高位上,为数不多的尚有财力接盘的买家甚至刚需,马上会选择观望,买盘一夜之间就将消失殆尽。
只要房子卖不出去,投资客无法套现,资金就成功锁定了。
如果货币政策还不够猛的话,政府可以提高二手房交易税、房产税、遗产税及固话过户程序,冻结二手房的交易,让上钩的鱼儿无法脱手。
一辈子的房奴 贪婪的代价 今年疯抢着入市的贪婪买家们,如果是囤房想着两年之后出手套现,大概率会失望。
这里面的大部分资金,可能都将成为炮灰沉淀下来,不会有套现的机会。
至于房价下跌之后,银行会承受不起,政府会承受不起之类的老生常谈,其实经不起推敲。
有3成首付在,有每个月准时的还贷在,银行相信你不会选择断供.这也是为什么不论房价怎么涨,银行都敢借钱给你的原因。
对于中国住房按揭贷款来说,中国既没有个人破产法,也没有对其合约给出其债务为有限责任之规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债务责任是无限的。
如果居民选择了“断供”,这时不仅做贷款的银行可能收回该住房,而且该居民所欠下的债务还得继续还,直到其债务全部还清为止。
断供之后的麻烦,会远远超过你接受买房亏损的麻烦,在欠款还清之前你基本上可以说告别银行服务了,不能有银行卡,不能网上支付,不能旅游,不能出国,甚至不能有资产,在这个社会我无法想像要怎么生活。
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只要不到走投无路的地步,都不会主动选择断供的。
这一轮大涨,已经帮助银行和地产商降低了债务风险,已经帮助政府消化或者延缓了大量的地方不良债务,本身卖地财政就是无法持续的,房子以高价大量转移到了居民手上,个人债务风险无限扩大,继股市后,愚昧贪婪的居民再度成为公权力和大资本的接盘侠,政以此为基点征收房产税正是最佳时机。
而且房价上涨导致民怨沸腾,正好借房价下跌招揽一下失去的民心,一举多得。
这局棋环环相扣,步步精心,每一步都是朝着对高层最有利的方向走的,屁民因为人性的弱点,成为垫底的牺牲品,历史循环,周而复始。
至于楼市什么时候跌,跌多少,没有人能够准确回答,也无需回答。
如果你能明显地感觉到危险在前方一步步逼近,至少,暂停脚步,勿再前行;如果你能明显得感觉到有人正在给你设下一个局,那么,提高警惕,别被任何花招诱惑入局,是你当前最应该做的。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理念:对于难以变现、流动性弱的固定资产的投资,你要逆势,比如房产;而对于变现快、流动性强的资产,要顺势,比如股票等。
当前中国的房地产,已经持续了20年的繁荣(08、14年两次小的调整除外),不说势尽,至少已是势不多。
此时奋不顾身,投入进去,无异于飞蛾扑火,凶多吉少。
凶从何来?凶在杠杆,凶在棋局,凶在不可预知的人性贪婪黑洞!

延伸阅读:

中产阶级的三大错觉

这是一个乌合之众横行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思考肤浅,言行简单粗暴,情绪裹挟理性。
第一代企业家是政策运气,第二代企业家是行业运气,目前这代企业家是局域限制运气。
勤奋跟所谓的成功没什么关系,很多人不过是成功的勤奋而已,活三十年,也不过是把一天勤奋地重复了三十年。

在中国中产阶级是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衣食无忧,却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一场疾病而一贫如洗,因为他们自己本身是个赚钱工具。
他们买一千块钱以下的东西从来不会皱眉头纠结,但在停车场却为了一块钱的纠纷而大吵大闹,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赚的每分钱都来之不易。
他们干的事情从来没有一夜暴富的可能,但他们却梦想着成为马云、马化腾,因为媒体里天天鼓噪着这种可能。
他们平时生活有滋有味,但只要摊上事情就会把自己打回原形,因为那一刻他们才发现,自己也是弱势群体的一员。

这样的人,在中国差不多有1.09亿,瑞士信贷银行这个数据我觉得比较靠谱,因为它还限定了收入水平,就是月收入在4.5万元人民币,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有房有车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这样论述这群人:“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
他们既不对别人抱有阴谋,也不会自相残害。
他们过着无所忧惧的平安生活。

看人家先哲说得多么有道理,但这群人也经常会出现错觉,这些错觉足以影响到他们的感受,进而降低他们的幸福感,我说三个。

错觉一,觉得自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所以说话有影响力。
那可能是没在微博这种社交媒体上玩过,不信你去说句话看看,评论里肯定基本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妹”、“有本事你滚出中国”之类的话。
这是一个乌合之众横行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思考肤浅,言行简单粗暴,情绪裹挟理性。
于是这群人开始纷纷退出社交媒体,转身经营起自己的小生活。
在很多人看来,你已经占尽了便宜,衣食无忧,还出来显摆自己的生活,简直就应该天打五雷轰。

应对第一个错觉的方法就是,觉得自己该去做的事情就去做,尽量低调。
你都是个中产阶级了,在姿势上也应该优雅一点,别一言不合就撕X,那你跟个三星NOTE 7有什么不同,那岂不是随时要爆炸?

错觉二,有一定的资产,就可以高枕无忧。
试问你什么资产能让你高枕无忧?房子吗?你可以不炒房子,但身边有人买了套房子半年就抵得上你十年的收入,你能心平气和?哪怕你云淡风轻事不关己,但房产税如果出台,你还能躲得开?只要你身在其中,就难免被伤及无辜。
股票呢?你经得起上市公司折腾吗?影响中国股市的因素很多,比如美元要不要加息会影响中国股市,周遭的股市会影响中国股市,工业指数会影响中国股市,放《西游记》也会影响中国股市。
放《西游记》跟中国股市有什么关系?都很玄幻啊。
唯独不影响股市的,就是上市公司的业绩,你说这玄幻不玄幻?

应对第二个错觉的方法就是,适当配置一些全球资产,这样可以帮自己分散风险,买不起英国的房子你还买不起美国的吗?买不起美国的房子你还买不起泰国的吗?买不起泰国的房子,每年5万美金的外汇你换了躺账户里也可以啊。

错觉三,勤奋就会成功。
句“比你优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更勤奋”搞得大家都很紧张,其实没啥好紧张的,很多成功的人,不过就是运气而已。
第一代企业家是政策运气,第二代企业家是行业运气,目前这代企业家是局域限制运气,所以就有了中国版本的Google、Facebook、YouTube......你可能不信,听很多企业家很勤奋的故事,其实很多人一开始都没那么伟大,都是别人提醒他们伟大,他们越想自己越伟大的。

要说勤奋,富士康生产线上的员工勤奋吧?要说勤奋,早起晚归的清洁工勤奋吧?说勤奋没什么意义,这世界上勤奋的人一抓一大把。
就我写文章现在都凌晨一点半了,我们楼下保安还在巡逻呢。
仅凭勤奋,还是把自己当工具看待。
勤奋跟所谓的成功没什么关系,很多人不过是成功的勤奋而已,活三十年,也不过是把一天勤奋地重复了三十年。

要应对第三个错觉的方法就是,要顺势而为,看清趋势,你不是飞机,就别希望逆风飞扬。
风口在哪里,就跟雷军一样在风口上假装成一只猪。
现在的风口是虚拟现实、共享模式和个性化。
看清趋势后,要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二、你凭什么有资格解决这个问题?第三、你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如果顺势而为了,你也没成功,那就随遇而安吧。

目标太远大无法实现?

只要你能找到方法努力前行

越努力,越幸运

选择正确的路,走近喜欢的人,一起做喜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