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鹿道森投海自杀:你只看到那5千字遗书,却不知道他最后一条转账记录…

2024-11-09 00:10:02

首图来源:摄影师鹿道森

28号傍晚的舟山,暮色沉沉。
一个名叫鹿道森的年轻人,背着黑色双肩包,避开人流,独自坐上一辆开往朱家尖南沙情人岛的出租车。
海滩礁石上,放着他的灰色风衣,和一部设置了定时发布遗书的白色手机。
这是他的25岁生日,他选择在出生的日子里,把生命交还给这个世界。
妹妹和妈妈在微信上祝他“生日快乐”。
他拒收了母亲的祝福红包,回了一句“谢谢妈”。
像是拒绝了最后的温暖,对前半生受到的恩情做个了结。
然而,没人察觉出来他的反常。
长篇遗书中,他最后一次介绍自己:
“农村,留守儿童,山区孩子,校园霸凌经历者,摄影创作人,独居青年,追梦的人。
他笔下的二十五年人生,字字透露着无助和失望。
痛心之余,更是留给所有父母的警醒。
鹿道森微博发布的“遗书”,滚动查看全文01荆棘中生长的人如何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村上春树写,超过了一定年龄,所谓人生,无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
对你人生很宝贵的东西会一个接一个,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手中滑落。
对鹿道森来说,这个年龄,被提前到了9岁。
那是小学三年级,爸爸给他出了四年级的数学题,未知数xy。
课本上没有,他看不懂,盯着越级又超纲的题目愣神。
结果,等来的不是辅导或是让他更加努力之类鼓励的话语,而是一记猛踹。
爸爸脚上硬挺的皮鞋,狠狠地踢在他身上。
微博@鹿道森这一脚,在9岁的鹿道森心里种下了对家的恐惧,也让他成了留守儿童。
他被送回老家,轮转寄宿于各种亲戚家里。
无依无靠,患得患失。
山区很多人家里都没有电话,鹿道森只能在过年时和父母见一次。
他把对爸妈的思念写在纸条上,攒在一起拿给他们,可大人却只是接过就丢掉。
他说,“那个时候好失落,感觉自己像是过期食品,任人随意丢弃。
”初三中考时,父母回来了,鹿道森的成绩没能让他们满意。
虽然早已习惯喜怒无常的责骂,但他内心依旧渴望久未见面的爸妈能够安慰他,“没关系,好好复读还是可以选择其他学校的。
”但现实中,劈头盖脸砸向他的,仍然是毫不留情地埋怨、讥讽、嘲笑和唾弃。
“你这个人不孝,不听话,自私。
”“你没有试错的成本,我们不比别人家。
他在微博中写,“荆棘之中生长的人,是否就可以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末尾,他敲下自己的答案:“荆棘丛中走过,早已满身荆棘。
”充满控制欲且强势的母亲,加上偏执又不负责任的父亲,注定孩子活成悲剧。
那些大人眼里无关痛痒的指责,成了一个孩子心里的千斤巨鼎,压得他活不下去。
微博@鹿道森02伤害一个人很容易治愈一个人很难痛苦的家庭氛围,只是压垮鹿道森的其中一根稻草。
因为在这之后漫长的学生时期,陪伴着他的,是避无可避的校园霸凌。
家庭原因,造就他胆小敏感的性格。
长期寄人篱下,让他习惯了懂事和礼貌。
所以在学校,乖巧安静、长相秀气的他,被取笑成“娘炮,假妹,假姑娘,鸡婆。
”上课放学的途中,总有凶悍的学生拦着路不让他走,逼着他下跪,一群人排着队欺负他。
他承受着灾难性的校园暴力,被臭骂,被排挤,被威胁。
很长一段时间,陪伴着他的只有侮辱性的字眼,和皮肤上除不尽的淤青。
他曾试图告知父母,然而得到的回应是:
“这世界就是弱肉强食,你做好自己就行了。
家或许是每个人得到温暖的地方,可没有人能为鹿道森撑腰。
亲人总是嫌弃他“不爱说话,不爱打招呼,不自信”,却从未想过一个孩子会变成这样的原因。
上学成了他最害怕面对的事情,回到家后,又继续收获更多的伤害。
鹿道森不能有自己的喜好,不能自己决定走路还是骑车上学,不能有隐私,在家不能关门,不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
高中离家读书,父母总是晚上12点给他打电话,问他睡了没有。
回答“没睡”,会被骂这么晚还不睡;睡着了没接到电话,又会被夹带着污言秽语的短信轰炸醒。
到最后,他甚至要24小时守候在电话面前,把自己的想法不漏一点的禀报,绝对服从父母的命令。
否则,就是呵斥与打骂。
他在遗书里写:
“授之肌肤,受之肌肤,肌肤之下,埋藏多少伤痕和苦痛,那些年经历的种种如潮水般总在翻涌,淹没我。
以爱之名禁锢、讽刺、封闭、伤害……我们存在于这世间,不被爱不被关心。
”“我渴望光,渴望温暖,渴望爱,渴望一个幸福的家庭。
然而繁星之城,没有一盏灯为他照亮。
03何以为家?父母亲自撕裂的伤口,总是愈合得异常缓慢。
新伤旧伤堆砌在一起,最让他无法承受的,是“家里永不停歇的争吵”。
爸妈打着为他好的旗号,互相煎熬着不离婚。
两个大人在他面前撕破脸皮地争吵、扭打的时候,还要向他强调一句:“都是为了给你一个完整的家。
”每一天都鸡飞狗跳,且永远都在向他哭穷。
除了让他不要乱花钱,还会重复又重复地念叨着,家里没钱。
初中的时候,他最羡慕的是别人手里5毛钱的雪糕。
17岁那年的生日,因为没钱,连晚饭都没有吃。
他不是不知道家里的情况,只是这些话,像一座座山压在他身上,每多用一分钱都觉得满是愧疚。
他变得越来越自卑,不喜欢麻烦别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努力长大,加油挣钱,替家里还清债务,幻想着这样家里就不会有争吵了。
微博@鹿道森大学毕业后,他一刻也不敢放松,把自己爱好的摄影变成了事业,在贵阳开了一家工作室。
一直熬夜,希望靠作品多赚点钱,改变生活。
他没有退路,只能奔跑。
他的作品是业内公认的优秀,拍摄的题材大多是神话类型,“因为渴望爱,想要得到救赎,所以才想创造神。
还曾被知名杂志《VOGUE》收录。
可是变现太慢,他焦虑到每天一睁眼,脑子里就被恐慌占领:
下个月怎么活?没有客片没有流量没有风格怎么办?没完没了的疫情耽误了拍摄日程怎么办?
身无分文,也不敢和家里说,因为“他们只会不断地告诉你贫穷贫穷贫穷,仿佛就是告诉你永远也跳脱不出这个坑。
”后来鹿道森把工作室转到了杭州,在他已经拥有独立经济能力的时候,心里还是会恐慌不安,因为逃得再远,父母的追命电话也会瞬间把他重新拽回噩梦。
“电话里永远在说家里没钱,你这个月挣没挣到钱,他们永远只在乎金钱,名利,地位,没有人关心你是否幸福,快乐。
04压垮他的不是一根稻草是无数的沙粒并不怎么幸福的童年,永远争吵又贫穷的家庭,饱受摧残的事业,遥不可及的梦想.堆砌在一起,让鹿道森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没有爱,没有钱,没有生活的动力,没有未来。
他病了,把自己的成长比喻成一件“用刀不断重复划破的烂衣服,不知归处”。
“我那些经历即使长大不用面对,却依然化为一个又一个噩梦缠绕着我。
被霸凌,被逼婚,逼事业,家庭,没有人私人空间,真窒息啊。
我的状态越来越不好,突然崩坏的情绪,无法集中精神工作,失眠焦虑已经牢牢控制我,又或者昏睡一整天。
他回忆了自己短暂且黑暗的一生,可这个孩子直到自杀前,还在愧疚自己没有把剩下的几组摄影作品修完。
他还在道歉,为自己活着这么多年花了父母的钱,感到对不起。
他藏起自己的抑郁,装作无事般花了很长时间做了道别。
再见一次朋友,再最后吃一次饭,让自己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还能够有反复咀嚼的快乐。
他把自己的摄影器材、物料逐一送人,朋友们只当他是想换摄影风格,并未察觉他竟是在告别。
他退租了房子,东西打包寄回家,遗书设置微博定时发送,自始至终没有麻烦任何人,然后独自走向大海。
“25年,我把生命交还给这个世界。
生即是痛,死则为乐,倘若真的有前世今生,我不愿再轮回,化作一粒尘,一滴雨,都好过在这世上。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我不希望有人来找我,我也不愿意成为一抔黄土,就让我独自在天涯流浪吧。
1号早上十点左右,渔民在收网的时候,发现了他的遗体。
这个被生活鞭笞到麻木的少年,最终还是没办法拯救自己。
05我以前不认识鹿道森,但遗书下的10万条评论,让我看到了这个男孩有多温暖。
他只有一千粉丝的时候,在微博抽奖送礼物。
一个女孩中奖了,鹿道森提前说明了礼物寄到付。
然而收到礼物的时候,快递没让女孩付钱。
女孩去问鹿道森,他不好意思地说,快递到付会贵一点,还是不要让收礼物的人出钱。
明明那时候,他也囊中羞涩很久了。
微博@不兔不猫他开免费摄影班,而当时与他同等水平摄影师的摄影班,是500-900一个人。
鹿道森没有因为课程免费就敷衍对待,每次上课时间都3小时起步,每个同学的作业都会认真指导。
先肯定表扬,再点评指出问题。
有学生觉得自己的摄影作品不好,他把作品放在自己的公开摄影课,在背后默默地鼓励。
他受过伤,便更知道拥抱的力量;他渴望爱,于是成为了温柔的化身。
五千多字的遗书,他写下了22个关于“爱”的句子。
“我希望想要成为父母的人明白,孩子应该在爱中出生和长大,而不是争吵。
“如果生育孩子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和攀比,那意义从来都不是爱。
“我们从来不缺对美好生活奋斗的精神和动力,从不害怕困难险阻,而是没有爱。
”“请从此刻开始爱你的孩子吧。
幼年时期所遭遇的校园暴力,成年后跃入人海的迷茫,以及贯穿他25年人生的被父母的漠视。
鹿道森的身上,有无数孩子的影子。
他在用自己的死亡,来唤醒父母对子女的爱和怜悯。
遗书里,他问,人的一生究竟要经历多少才能见到阳光?这个问题的答案,鹿道森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可你的孩子可以知道,千千万万个渴望被爱,渴望从霸凌中被拯救,渴望拥有和睦家庭的孩子值得知道。
鹿道森,很遗憾用这种方式认识你。
辛苦来人间一趟,只愿玫瑰年年为你盛放。
-END-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
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