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父亲为独占遗产把18岁儿子逐出家门,禁锢精神病院:脐带拴不住孩子一辈子
2024-11-16 16:10:01
他评论:兽父的道歉。
字眼冲击力太强,好奇读完原博配图里的内容,才发现这短短百余字里,藏着多么窒息的人生。

因为他父亲想要独占家族全部遗产,儿子的存在,动了自己的奶酪。
男孩离开家后,独自努力勤工俭学,顺利读完专科,后又从本科毕业。
他父亲眼瞧着儿子已有所成,应该不会对他名下财产造成威胁,便又将其绑回家。
逼着儿子娶了强塞给他的妻子,又用手段将他困在自己身边,迫使二人一起服侍他养老。
男孩受不了,想逃,父亲堂而皇之地诬告、陷害,说他有精神病。
此后男孩被父亲囚禁在精神病院数年,吃各种让他生病的药,抹杀他的生存意志。
直到他肝脏损伤,造成终身伤害。
终于等到某次机会,他得以用一纸诉状,将自己的父亲告到法院。
最终换来这寥寥几字的公开道歉。
故事实在荒诞,为了求证真伪,我根据图片日期和评论区信息,查了广州《羊城晚报》12月29号的电子刊。
无奈地发现,确有其事。

“本人郭xx试图控制正常人,将其禁锢在精神病医院治疗。可这道歉读起来,却泛着苍白和冷漠,填不满一个孩子一生的缺陷。
侵犯了郭xx的健康权、名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婚姻自主权,法院判决本人公开道歉。
特写道歉声明向郭xx表示道歉。
”
每个孩子都曾在作文里写,父亲是一棵可以依赖的大树,只不过对这个男生来说,树底下,没有他的位置。
不知多庞大的遗产,会让一个父亲罔顾血脉亲情,对自己的亲生儿子步步设陷。
不仅丧心病狂地控制儿子人生的每一步,还囚禁他的身体,虐待他的精神。
仿佛孩子生来便是可以随意操纵的傀儡,是一样用完了可以随意丢弃的工具。
02男孩的遭遇,让人联想到一部美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恶行》。
整部影片,围绕着两个主人公:48岁的单身母亲蒂蒂和女儿吉普西。

她常年坐在轮椅上,移动要靠妈妈抱,吃饭要靠胃管打流食,晚上睡觉要戴上呼吸器。


一幢粉红色的别墅,和源源不尽的捐款、救济金。

儿童福利院上门回访,蒂蒂逼迫女儿吃下安眠药,营造神智不清的状态。

她控制着女儿的一切,甚至诱导她在十年间做了100多次手术……

纪录片《妈妈死了,亲爱的》里,吉普西出镜公开了自己的经历:
从记事起,就一直被妈妈洗脑自己有病。
《恶行》里的情节,就是她生活的还原;公开场合妈妈一定会拉着她的手,只要她说了不该说的话,妈妈就会用力捏手来告诉她闭嘴;她用离家出走抗议,却被砸烂电脑和手机;还被用狗链绑在床上两个星期,作为不听话的惩罚;剃光头发、戴夸张的眼镜、穿童装,是为了营造弱智状态……

一样的禁足,一样的逼吃药,一样是用子女的人生买单,换来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而往往越是极端的个例,越是深刻的警示:许多父母,心里对孩子永远存在着“物欲”和“掌控欲”。
你生而欠我,你必须听命于我。
03网友@快点找江湖骗子,曾在网上po出自己和妈妈的聊天记录。
她的母亲,话里话外总是命令和唾弃。
“从今天开始,每天写‘好吃馋懒’50遍,注明日期拍给我。网友回复妈妈:“少点控制欲,多看点美好的事情,人不能越过越偏执。
以后我发消息必须及时回复。
我和你爸迟早会被你气死。
我们拼命赚钱,勤俭持家,上天赐给我一个好吃馋懒,只会索取的白眼狼……”
”引发的只有更加激烈的争吵,和不近人情的拉黑。

她回复的内容,更加令人心生压抑:“25岁了……如果我现在只是个高中生大学生我或许能理解,可是我已经工作一年多了。
”

从不表扬她,活着的希望全部压在她一人身上,沟通不起来的时候,只会骂她“自私、白眼狼”。
永远在PUA她,让她一直背负着不断叠加的内疚与自卑。
好不容易离开家,找个远点的地方工作,希望能够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没想到不仅没摆脱父母的控制,反而在另一种层面上将她拉入深渊。

多数父母最擅长的,就是物化孩子,把他们逼疯。
把他们说的话一一驳回,把他们喜欢的一一摧毁。
“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我让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
”“我是你爸,你不听我的听谁的!”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想体验皇帝的感觉特别简单,生个孩子就可以,想怎么对待都行。
然后道德舆论和文化指向都是,父母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
”04人性的参差,在这个话题下往往会变得一团浆糊。
伤害和痛苦,不分深浅。
知乎上有个问题,“控制欲强的父母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一个个孩子,在这里回顾伤口。
她说,每次放假回家,都会感觉深深的压抑和窒息。
像是被丢进一个真空缺氧的密闭空间,难以喘息。
他说,总是幻想自己像科幻电影里的主角那样能够有超能力,这样就可以回到自己出生的那一天,杀死自己。
抑或是什么也不说,默默为那个替自己写出心里话的答案点个赞。
“小时候想着长大可能就好了,长大了之后觉得可能只有死了才会好。
”没有人愿意被脐带栓一辈子。
那些过载的压抑会在成年后的某一时刻,彻底爆发。
变成一场非死即伤的战争。

“什么是完美人生?那就是在人生的时时刻刻,尽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选择权。孩子不是满足家长欲望、想象的容器和载体。
”
孩子也不是粘土,可以由着家长恣意妄为地往自己喜爱的方向捏来揉去。
他们不是任何人的所有物。
如果你已经尝尽被控制的压抑,那至少,让你的孩子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吧。
-END-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
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