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蚌,能光合作用,被吃到濒危!
2025-01-31 16:10:01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贝壳,也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少数动物之一。
01大砗磲(Tridacna gigas),又名库氏砗磲。
属于双壳纲(贝类),帘蛤目,鸟蛤科,砗磲亚科。
也就是说,与我们经常吃的蛤蜊、文蛤有亲缘各系。
最大接近2米,可重达300kg,平均自然寿命可超100 年。
02提到能光合作用的动物,可能很多人已经想到了大名鼎鼎的绿叶海蜗牛。
绿叶海蜗牛在幼体阶段,吃掉滨海无隔藻之后,会把叶绿体直接储存在自己体内共生,为己所用。
也就是,直接共生叶绿体。
此类方式进行光合作用的,还有叶羊,也称为小绵羊海蛞蝓。
就是这个可爱的小家伙:

通过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动物,还有阿克尔扁形虫、朝天水母、绿水螅、帆水母、巨型桶状海绵、珊瑚虫等等。
03砗磲的受精卵孵化后,砗磲幼虫就会开始滤食一种叫做虫黄藻的漂浮藻类。
虫黄藻可与多种海洋低等动物共生在珊瑚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珊瑚的灵魂
随后的几周,会不断寻找合适的位置着陆,几经更替后,最终发展成稚贝,开始固着生活。
随着不断长大,光合营养的比重会逐渐加大。
长到数厘米后,就可以完全不再需要滤食生活。
成年的砗磲通过足丝固着如同或青、或或黄、或紫的海洋之花在白天绽放,夜晚关闭

外套膜上的类似于苍白斑点的结构,有利于光线的进入,方便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
而边缘上那些黑色的斑点,则是它们的“眼睛”——眼斑。
砗磲眼斑由于没有晶状体主要是一些含有色素的细胞所以主要用于感光而不是辨物

瓦片一样的鸟嘌呤晶体一些鱼鳞上的颜色反光也来源于鸟嘌呤晶体的反射
既然砗磲和虫黄藻利用光能共生,为什么会反射最多能量的光谱呢?这主要是因为虫黄藻自身的特性——它们主要利用低能的红色光谱,高能光谱对它们的伤害很大,尤其是蓝色光谱。
用蓝光的二极管LED灯对虫黄藻进行局部照射,照射区域的虫黄藻会出现很大伤害:
04砗磲,雌雄同体、产卵量巨大(一次可产卵数亿)、寿命长、还能共生光合作用,具有如此强大的躺平能力,怎么就濒危了呢?1、自然原因从受精卵到稚贝形成的整个过程,成活率过低;砗磲幼虫发现到后期,变态发育为稚贝的过程,变态率很低;成长还缓慢,性成熟也晚。
这些都大大限制了它们的繁衍。
与砗磲共生的虫黄藻生存条件也比较苛刻,不仅有特殊的光照需求,温度和酸碱性需求也比较苛刻。
除此之外,砗磲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西的亚热带、热带珊瑚带,与其他同生态位的物种,竞争也十分激烈。
总之,繁殖能力并不强。
2、人为因素从古至今,砗磲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
早在商朝,砗磲壳就被认为是一种宝物。
后来更是成为佛教七宝(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琥珀、砗磲)之一。
清朝二品以上官员的朝珠,也是由砗磲壳穿制而成。
砗磲贝肉美味可口。
甚至用于传统中医药使用。
05但古代生产力有限,并没有对砗磲种群造成根本性威胁。
砗磲遭遇的第一波劫难,是80年代台湾、日本、新加坡等地,砗磲海产大量消费所开始的。
第二波劫难,则是90年代,砗磲文玩的兴起。
文玩消费对砗磲外壳的苛刻需求,更是让年龄长、体型大的砗磲遭受前所未有的洗劫。
如今,砗磲科全部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级别;被《华盛顿公约》(CITES)列入附录Ⅱ级保护动物之中;被《中国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列为一级国家保护海洋生物。
幸运的是,2016年中科院南海研究所解决了虫黄藻植入低、稚贝变态率低两大关键难题,终于成功培育出砗磲稚贝,为砗磲保护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但保护天然砗磲,依然任重道远。
老王:楚国使臣带来楚王的命令,要庄子去当官。
庄子回答道: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恐怕砗磲宁愿在海底躺平100年,也不愿化身雕像被人供奉1秒钟吧~
做成珠子能保佑你?它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它还能保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