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牛蛙!少吃牛蛙!少吃牛蛙!

2024-12-15 08:10:02
牛蛙最大的问题不是寄生虫本文授权转载自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你有没有发现,最近随便去到一家餐馆,菜单上都多了一个选项:牛蛙。
海底捞出了牛蛙锅底、 肯德基推出了牛蛙的新品塔可。
中餐馆里,香锅炒牛蛙、肉蟹煲里加牛蛙、烤牛蛙、炸牛蛙......连西餐,都有奶油牛蛙、法式蒜香牛蛙。
牛蛙,已经丝滑地融入各种菜系。
有数据显示,2018年时,全国的牛蛙餐饮店只有2万多家,到2022年时,这一数据已经变成近5万家[1][2]。
一些牛蛙店大排长龙,甚至限制每人的牛蛙数量。
不得不承认,这几年牛蛙已经火成了能和小龙虾分庭抗礼的网红单品。
但在风靡一时的牛蛙餐饮背面,牛蛙,其实是食品安全的重灾区。
01你吃的牛蛙北美入侵品种如今,餐馆里的牛蛙,大多不是本土品种,而是北美牛蛙(Rana catesbeiana)——一种名副其实的外来入侵品种。
一般来说,中国的土著蛙类普遍体型偏小。
像田间地头常见的青蛙,体长在7厘米左右,还没有成年人的手掌大。
而南方多吃田鸡,也就是虎纹蛙,能长到10厘米左右都算个头大的了[3][4]。
而牛蛙,通常能长到15厘米以上,甚至20厘米,单只体重可以达到2斤[3][4][5]。
牛蛙的大块头,和牛蛙对食物来者不拒离不开关系。
中国本土蛙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昆虫,牛蛙则凶猛得多。
它不仅吃昆虫,还吃小型鸟类和蛙类,甚至连一些蛇都不放过。
可以说,从天到地,只要舌头能卷到的东西它都吃。
更离谱的是,牛蛙的饲料转化率约为1:1,也就是它吃多少、长多少肉[6]。
嘴里叼着蛇的牛蛙 / 视觉中国牛蛙不仅能吃能长,还有着惊人的繁殖力。
中国的土著蛙类一次的产卵量在几百到几千不等,而牛蛙的产卵量则是以万来计。
在国内的牛蛙人工养殖场,一只雌蛙每次产卵约一万粒,孵化率高达9成[4]。
可以说,杂食、个体大、高繁殖能力、好养活,种种优秀的生物学特性,牛蛙就好像天生为餐桌而生一样完美。
这也理所应当地吸引了商贩、养殖户的注意。
60多年前,牛蛙从古巴引进到中国,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引种和饲养。
但由于放生、逃逸等缘故,牛蛙很快泛滥成灾[4]。
早在2003年,牛蛙就被中国环保总局纳入”首批入侵中国的 16 种外来物种“名单中[7]。
如今,野生牛蛙已经遍布国内的绝大多数地区了。
有测算数据显示,中国34个行政区中有29个都是牛蛙潜在分布区。
除了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甘肃、青海以及西藏基本不适合其生存外,其他地区均有适合野生牛蛙生活的土壤[8]。
有研究者发现,就连北京紫竹院公园内的澄鲜湖,颐和园中的昆明湖以及玉渊潭公园内的湖中,都有野生牛蛙的踪影[5]。
池塘中,野生牛蛙随处可见 / 视觉中国牛蛙,堪称食物链顶端的”悍匪“。
一些牛蛙从农塘里逃逸,或者被弃养后,凭着强大的生存能力,在当地的农田和水塘住下来,甚至逐步形成能自然繁衍的野化种群。
对任何一个本土蛙种来说,牛蛙都不是它们期望见到的同类。
虎毒尚且不食子,而牛蛙连自己的后代都吃,更何况其他的品种蛙。
在英国,牛蛙以当地的土著种欧洲林蛙为食物,在美国,牛蛙的出现让加州红腿蛙种群减少[9]。
而在国内,牛蛙凭一己之力,让本就濒危的物种走向灭绝。
在四十多年前,昆明滇池里还有着当地特有的“娃娃蛇”滇螈,1979年后再也不见其踪影。
中科院研究者认为牛蛙,就是导致滇螈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4]。
但牛蛙也不是没有天敌。
城市里,餐馆中,无数喜爱吃蛙的饕餮之徒们,早就等着把牛蛙大卸八块了。
02寄生虫不是吃牛蛙的最大阻碍野生牛蛙泛滥成灾,但千万别贪图这份”野味“,因为它携带的寄生虫数量,可能超乎你想象。
在2004年6月,有研究人员从德克萨斯州的大山湾捉了45只美洲牛蛙回去做检查,其中42只蛙身上都有一种或多种的寄生虫,总共获得了5812个寄生虫体。
平均算下来,每只牛蛙身上有129条寄生虫[10]。
即便是市场销售、看似无恙的野生牛蛙,内里可能早就“失守”了。
麻省理工医学部的研究人员对11只市售的野生牛蛙做了尸检,发现每一只牛蛙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在蛙的肌肉、肠胃、膀胱等部位找出6种不同的寄生虫虫卵或幼虫[11]。
常见的牛蛙寄生虫裂头蚴,一旦进入人体游走,它能在不同部位引起炎症、出血、坏死,甚至致盲、危及生命。
但好消息是,人工养殖能极大程度减少牛蛙体内的寄生虫。
2015年时,牛蛙的产量只有17万吨,到2019年,这一数据翻了三倍,增速高达48.15%。
中国有相当大的牛蛙人工养殖规模[12]。
配有遮阳设施的牛蛙养殖棚 / 图虫创意

香喷喷的牛蛙火锅,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彻底煮熟牛蛙 / 图虫创意

03人工养殖的牛蛙建议少吃

一般来说,猪肉的兽药超标不合格率较低 / 图虫创意

养殖场里密密麻麻的牛蛙/ 图虫创意

即便是生病时,抗生素类药物也不建议长期服用 / 视觉中国

END